<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08-04-27 15:30:00
        来源: 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人民政府
        作者:
        责任编辑: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000014349116104020160155571/2023-00458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号 发布机构 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
        公开日期 有效性
        主题词

        2006年2月7日在咸阳市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咸阳市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区长 彭新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加压紧逼,务实创新,“十五”期间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是渭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区和全面小康渭城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压紧逼,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政通人和、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8.34亿元,年均增长13.2%,经济总量稳居全市前列;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2亿元,始终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五年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2005年粮食总产达到11.58万吨,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较“九五”末净增2.96亿元。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900多万元。菜畜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区蔬菜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大棚菜面积4443亩;建成养殖专业村50个,养殖小区7个,奶牛存栏9445头,年增加奶农收入6000多万元;果树面积达到3.7万亩。引进了汉陵农牧、秦龙禽业、佳美面粉等涉农龙头企业6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种养殖基地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树立渭城大经济观念,加强与中省市企业联系,大力推动大中型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和提速增效,完成了长庆石化500万吨扩建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形成了以能化项目为龙头,以机械加工、纺织、电子、医药、食品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区属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初步建立起了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活力焕发,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精心打造民营工业发展平台,完成了民营科技产业园金旭大道、朝阳五路、六路、七路建设,入园企业累计达到7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完成了空港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空港路、新贺路建设全面开工,项目引进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末,工业总产值完成146.1亿元,其中区级工业总产值44.56亿元,同比增长13.1%,较“九五”末净增22.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8.18亿元,其中区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65亿元,同比增长12.3%,较“九五”末净增3.76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壮大。“十五”末,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4310户,私营企业达到1276户,非公经济产值已占到区属经济总量的60%以上。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休闲洗浴、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民生、国美、人人乐、晶众等一批大型超市和晶海鲍翅、圣凯罗、真草堂、阳光丽都等一批大型餐饮娱乐企业纷纷落户我区,成功打造了“渭城餐饮娱乐”品牌。目前,全区各类餐饮娱乐门店达到700多家,总投资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年上缴税收1300多万元,已成为我区第二大税收支柱。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2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区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8亿元,同比增长15.2%。五年累计建成重点项目87个,相当于建区以来到“九五”末13年的总和。建成了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城镇配套设施;新建改建了五陵塬路、咸高路、文林路、民生路等10余条城镇道路;建成了东风路建材市场、西部农机商城等7个专业、综合市场;全面加固修复了渭河堤防;实施完成了兴无村、清渭楼广场、清泰街等26个区域480亩拆迁改造;建成了凤凰嘉园、世纪华城、水岸名居、亮马河公寓、供电局高层住宅楼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围绕“三创”工作,扎实开展了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的市容街景整治活动,完成了金旭大道、人民东路、新兴路等多条路段亮化,启动了城区6条道路开发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爱国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率先设立和举办了“环卫工人节”,成立了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和垃圾清运公司,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深入开展了村级道路整修、村容村貌整治和绿色家园建设等活动,完成了6镇、126个建制村的规划修编,小城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镇面貌大为改观,渭城镇、底张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信息化建设成果丰硕。累计投资385万元建成了渭城门户网站和涵盖六镇四办共580个内网点的渭城党政公务网,在全市率先开通了OA办公系统,基本实现了区级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传输无纸化、政务透明化。全面开展了网上招商和网上服务,开通了咸阳首家WAP手机政府网站,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评为“全国电子政务应用优秀区”。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十五”以来,全区共引进项目600多个,签约资金150亿元,到位60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始终位居全市前列。2005年签约项目122个,签约资金42.28亿元,到位15.8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达到6个,招商引资实现了质的提高和量的突破。

        ——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9元和8780元,较“九五”末分别增长30.7%和51.1%。建成了区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成功开辟了南朱刘、刘家沟蔬菜大棚再就业示范基地,开发了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保洁、保安等一批公益性岗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得到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启动了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深入开展扶贫救济活动,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高中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北杜镇、窑店镇、底张镇、渭城镇步入省级教育强乡镇行列。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荣获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育龄妇女信息库百强县称号,计划生育率达到9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6‰。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遏制了“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的侵袭。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朝阳、宁静”五大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水平始终保持全市领先。残疾人就业、经济普查和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土地监察、劳动保障、社区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和老龄等多项工作受到省级奖励。实行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大信访案件联席会议制度,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了“平安渭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四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区进程进一步加快。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定期向区人大报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并根据人大意见果断采取措施,改进工作,及时反馈落实情况。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向区政协通报政府工作,广泛接纳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对不满意的办理结果实行重新办理,直到代表、委员满意为止。五年来,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52件,办复率100%。高度重视政府建设,提出了“亲民、务实、团结、高效、诚信、廉洁”十二字政风准则,重新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制定了听证程序、行政许可和层级监督等制度,政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成立了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实行重大问题讨论征询制度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公民旁听制度,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另外,民政、审计、统计、监察、科技、人事、物价、工商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渭城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五年,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五年。五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教师、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发达地区特别是与我市北部一些县近年来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相比,我区发展还不够快,要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产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显;二产基础不强,缺少知名品牌和大的产业集团,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三产结构单一,档次不高,品牌效应弱,缺乏吸引力。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镇级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四是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个别单位和部门工作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大。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正确把握形势,牢牢抓住机遇,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把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渭城全面带向文明和富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全区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希望。

        纵观当前形势,“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快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目前全国正处在新一轮的经济稳定增长期,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日益显现,为我区扩大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优越条件;三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并建立财政支撑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泾三渭”在南部率先发展、“彬长旬”在北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这为我区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我们自身因素看,经过全区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渭城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人心思富裕、人心思发展已经成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自觉维护、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一大好局面,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把全区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奋力开创建设经济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个关键,依托三大平台,强化四种理念,实现五大跨越。即,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个关键,依托空港产业园、民营科技产业园和城区三大发展平台,强化环境立区、农业兴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四种理念,实现支柱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明显、基础设施加强、群众生活改善、社会和谐发展五大跨越。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坚持统筹谋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持统筹部署,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渭城。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渭城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抓重点,求突破,创一流,上台阶。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GDP)完成99.82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66.25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29.67亿元,增长12%);农业总产值6.51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65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3亿元,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12188万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8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上述目标,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坚持工业为先战略,全力打造工业强区。

        牢固树立工业强区思想,精心实施“工业经济推进年”,集中力量激活工业、振兴工业、提升工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崛起。

        强力推动工业基地建设。以长庆石化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能化工业基地。重点抓好长庆石化公司1000万吨扩能工程、10万吨气甲醇、60万吨煤甲醇等一批石油能化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达效。积极配合省市做好80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尽快落户我区。加快建设朝阳四路、六路北段,力争开工建设金旭大道东段和朝阳八路,不断完善民营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有目的地引导石化项目和配套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大企业领军、组团式发展、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格局,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部重点能化工业基地。紧紧抓住省上将航空港产业园确立为“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发展龙头的大好机遇,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标准,全面完成园区详规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年内高标准建成空港路、新贺路,力争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七通一平”。进一步加强园区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年内引进2个以上过亿元的大项目,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全省航空、高速、铁路物流基地。

        全力支持辖区企业发展壮大。倾心帮助辖区企业技术更新、扩容增量、改组改造,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开展宽领域多方面合作,促进与国内外强势企业实现技术对接、产业对接和地域对接,使辖区企业逐步成为渭城经济发展的龙头。重点扶持长庆石化、渭电集团、蓝星玻璃、风轮集团、石油钢管、彩虹配件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配套经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重点、有计划组织能化、纺织、电子产业形成集团,规模经营,力争用2-3年时间再培育和发展3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集团,提升我区工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突出扶优扶强,对现有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大户企业,实行政策帮扶、领导包联、专人包抓,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业服务、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体系,想方设法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等问题,促使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教育引导,对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高看一眼、厚待三分,保护和调动好他们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年内新发展民营企业100户,使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占到区属经济总量的65%以上。

        努力推进区属企业改革。在继续巩固区属企业改制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焕发企业活力。年内至少一半以上的区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全面完成粮食、供销系统企业改革,妥善安置职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村文明为方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每镇(渭阳办)建成1—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示范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抓龙头、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继续做大做强康华乳品、汉陵农牧等现有涉农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功夫抓好涉农龙头企业引进,力争年内有全国知名涉农龙头企业入驻。结合镇情特点,集中优势产品,加快农业科技化步伐,努力培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集中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菜、畜、果、花、草等示范基地,每镇建成2个以上专业示范村和特色种植小区,逐步在全区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税费综合配套改革,按照村有镇管和镇有镇用区监管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区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积极解决镇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扎实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农民发展以科技服务和市场营销为主、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加强科技、信息、运输、卫生防疫等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免除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教材费,为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用。大力发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农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健全和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性疫情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补助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基本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努力改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条件,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面积1万亩,新打机井15眼,衬砌渠道22公里,铺设暗管20公里,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修复大寨、卓所、店上、正阳四处险工段,新建长兴控导下延续建工程,全面实施堤防绿化和美化。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机推广,认真抓好农村“四改”工作,新建沼气示范村5个、高标准绿色家园合格村50个,完成改厕任务400座,修筑村级道路20公里,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以城市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城乡一体化三个重点,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不断走向繁荣、走向文明。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的渭城。组建区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全方位盘活城市资产,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社会化经营。坚持超前科学规划,依托民营科技产业园和航空港产业园建设,加快新行政中心建设,逐步带动城区向东、向北发展。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永绥街西侧、民院什字东北角、西工地等15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完成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工程,配合市上实施东防洪渠改造、城市天然气、集中供热、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完成东西一号路、渭白路工程,全力配合完成迎宾大道南段、北环路、铁路北环线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打好“三创”攻坚战,打造靓丽多彩的渭城。咬紧年内实现省级“创卫”达标刚性目标,思想上再加压、工作上再鼓劲、力度上再加大,确保年内完成创建任务。全方位搞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社会公众积极投身到“三创”活动中来,在全区再掀“三创”工作新高潮。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市容街景整治、“六小”治理、污染治理等专项活动,加大城区主干道路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快沿街建筑立面整治、拆墙透绿进度,高标准完成新兴北路亮化工程。精心塑造一批反映渭城人文历史的城市小品和城市景观,配合市上抓好咸阳湖二期工程和渭河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抓好城区六条道路两侧开发改造,落实包抓责任,尽快促使一批开发改造项目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爱国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投入,推动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突出小城镇建设战略地位,打造城乡共同发展的渭城。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抓规划、抓建设、抓管理,迅速掀起村镇建设新高潮,年内抓好正阳、周陵、底张重点小城镇建设,促使小城镇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特色更加鲜明、经济更加繁荣。

        (四)强化第一要务意识,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走理性招商、科学招商之路,加快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重数量向重质量、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全年签约资金30亿元,到位资金1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不低于8亿元。

        努力提高招商的质量和层次。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能化、电子、医药、食品、纺织、机械加工和物流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强产业研究,将招商引资活动向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扩展方面引导,全年引进过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2个。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利用我区独有的空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依托我区丰富的地热、文物等资源和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温泉洗浴疗养、文物旅游、医药保健等特色经济。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道路建设、城镇改造、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采取多种投融资方式,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新领域。

        创新招商方式。继续组织专业小分队赴发达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完善委托招商、驻外机构招商的激励措施和运作模式,全面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网上招商。搞好网上招商和季度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确保每季度都有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

        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全面落实部门、镇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签约项目包抓、一对一跟踪服务制,实行招商引资工作月通报制度,强化项目落实,优化考核体系,从严考核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确保取得实效。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快“诚信渭城”建设,完善部门承诺制,推行投资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投资环境“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影响投资发展环境的各类问题。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开设举报投诉专线,从严查处“三乱”行为和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坚决落实20天平静工作日制度、绿色通道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对话和到企业走访制度,全程为企业和项目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五)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特色、塑造品牌、聚积人气”的要求,培育壮大餐饮娱乐、文物旅游、地热开发、现代物流四大特色产业,推动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精心培育餐饮娱乐品牌。完成新兴北路改造和亮化工程,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餐饮娱乐企业入驻,年内把新兴路全段打造成咸阳美食一条街。加快人民东路、民生路、抗战路等路段餐饮娱乐业发展,引导门店向餐饮娱乐业靠拢,集中形成独特的环型餐饮娱乐业布局。制定餐饮娱乐业发展规划和扶持优惠政策,积极组建渭城餐饮集团和餐饮协会,进一步壮大全区餐饮娱乐业整体实力。继续围绕“精、特、优”目标,加大对现有餐饮娱乐业的扶持力度,促其紧跟市场和消费需求,不断调优调特,形成一批品牌名店。加大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尽快使渭城餐饮娱乐业走出咸阳,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不断壮大文物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全区文物景点、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围绕秦遗址、周陵、唐顺陵、西汉帝陵等文物遗址,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力争年内使我区重点文物景区项目进入中省市的计划盘子。大力整合我区文物资源,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开发一批旅游项目,开辟一条精品线路,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大文物景点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凤凰台、安国寺古建维修,提高景点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宾馆、饭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努力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加快发展地热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地热城”目标,充分发挥我区地热资源优势,以渭城镇水疗中心为龙头,开发建设一批地热利用项目,带动洗浴、餐饮、足疗、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地热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地热发电、采暖、理疗、种植、养殖等项目,逐步把地热产业培育成我区的特色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确保我区地热资源开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物流业。以航空港产业园为龙头,加快发展航空物流配送、中转和仓储业,着力把我区打造成陕西最大的航空物流基地。加大现有市场和商业设施改造步伐,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重点抓好泰国正大易初莲花、家福乐等大型仓储超市建设,支持晶众、民生、人人乐、国美、百盛等大型商贸企业和周陵农机市场、东风路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取得更好的效益,形成一批物流品牌名店和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群。积极做好城区功能区的规划,精心打造一批特色街区,使我区流通业特色化、专业化、多样化。大力发展信息咨询、评估经纪、金融保险、广告传媒等现代服务业,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认真筛选包装项目、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群策群力落实项目、倾心竭力服务项目,向项目要效益,向项目要发展。

        强化项目的包装争取。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文物旅游等体系建设,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建立投资项目储备库,实行常年筛选,动态跟踪,滚动储备;精心推出一批能够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宣传推介,开展对口跑动,全力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争使我区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市计划盘子。

        强化项目的督促落实。建设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2.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8亿元。分别是庆阳--咸阳输油管道工程咸阳输油末端站、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处咸阳生产基地、汽车配件及新型纺织配件生产、咸阳罗美亚陶瓷有限公司地砖生产线、电子机械设备制造、陕西荷斯坦良种奶牛繁育场、双旺商厦、新运商贸写字楼、北门口什字东北角工程建设、易初莲花咸阳店、华泰城市广场、兴信博达商厦、华宇豪庭、昌源大厦、金旭大道油气混合站、河堤加固及农业开发建设、滨河学校一期工程和朝阳四路北段建设。对以上重点项目要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建立完善项目定期汇报、督查协调制度,认真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各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严把质量关口,强化安全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圆满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七)坚持科学聚财理财,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牢固树立“围绕两个增收(财政增收、农居民增收)抓经济”的思想,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到培植财源和增加收入上来,力争用2—3年的时间扭转财政被动局面。要狠抓财源建设,着力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经济总量,培植和壮大财源基础。要抓好资金争取,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多方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尽最大努力增加我区可用财力。要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行为,大力挖掘增收潜力,努力增加税收总量。要严格预算管理,继续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量入为出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等重点支出需要。要加快公共财政构建步伐,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不断增加财政反哺公众力度。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构建和谐渭城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积极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把农村年均收入低于625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做好农民工维权追薪工作。完善社会捐助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各类公益事业发展中来。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认真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转军人安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与浙江汇思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推广“1+1”办学、零元培训就业模式,提高输出人员技能素质;强化区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做强劳务输出品牌。全年完成劳务输出50000人次,其中外地协议工不少于6000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发挥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人数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咸阳中学、周陵中学操场改建以及渭城中学扩建工程,城区学校全部接入宽带,农村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各镇办年内各建1所中心幼儿园;搞好下乡支教活动,整合辖区教育资源,认真做好辖区企业学校移交过渡工作。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年内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保持体育竞技水平在全市的领先位置。深入开展食品卫生、医疗机构等专项整顿活动,做好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建省级计生服务站和流动人口先进服务社区,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认真搞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和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渭城”。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建立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应急防控体系,成立应急分队,提高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暴力抗法和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重大设施及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和城镇消防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带来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依法搞好旧城拆迁改造、市容管理、道路拓宽等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加强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推进节约型机关、社区和企业建设,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行企业循环经济试点。抓好农村绿色家园和绿色通道建设,创建省级绿色单位3个、市级5个、区级20个;创建市级环境优美小城镇3个、生态示范镇2个、生态示范村5个。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巩固现有项目建设成果。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污染防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建设西部强区和全面小康渭城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承载着全区人民群众的厚望。我们一定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为目标,继续坚持“亲民、务实、团结、高效、诚信、廉洁”的政风准则,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使政府工作更有实绩,人民群众更得实惠。

        努力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最大期盼。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谋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科学判断形势,深入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抓住一切机遇,把渭城的优势运用到位,把发展的潜力挖掘到位,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现代知识充实自我,着力培养战略思维,全面提高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实现工作实效上的大突破。进一步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重大工作季通报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观摩会,在全区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力求各项工作在全省创一流、在全市争第一。

        努力提高为民谋利的能力。“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视百姓如父母,为人民谋福祉,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天职所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更多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衣食住行放在心上,尽心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完善区长热线、区长信访接待日、区长走访企业制度,减少“文山会海”和各类不必要的应酬,下决心改进领导政务活动,用更多的时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更多的精力到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去,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继续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努力做到问政于民、议政从民、施政益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府工作网上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断完善区政府常务会议旁听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注重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工作作风建设,全面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始终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文明行政。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人大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会汇报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接受人民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拓宽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加强区政府班子团结,倡导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风气,努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营造团结和谐、勤政务实的工作氛围。

        努力提高廉洁自律的能力。清是立身之本,廉为从政之根。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对组织、对事业、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倍加珍惜人民的信任,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带头落实廉政承诺,带头遵守各项纪律,坚决不做老百姓看不惯、不满意的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分管单位,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面向社会设立举报电话,坚决查处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营造政治清明、政风清新、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以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肩负着全区人民的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渭城的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