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08-04-27 15:22:00
        来源: 政府办
        作者:
        责任编辑: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000014349116104020160155571/2022-00760 主题分类 其他
        文号 发布机构 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
        公开日期 2008-04-27 有效性
        主题词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3月22日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区人民政府区长      曾广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但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要好。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洪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万难不屈,顽强拼搏,排除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不利因素,夺取了经济发展和防非抗灾的重大胜利,全区无一例非典感染病人,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顺利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荣获国家和省市各类奖项70余项,保持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了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规划开局之年的高起步。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52万元,比2002年计划增长14%。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4亿元,占年计划的101%。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蔬菜增收工程”、“优果工程”和“畜牧富民工程”进展顺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开发7120亩。针对农民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不足、技术不强、信息不广、销售不畅等困难,组织动员全区3000多名党政机关干部个人投资255.15万元,建成2个区级设施农业大棚基地,推动了全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大棚蔬菜面积1000亩。积极实施“环城绿化”、“三北防护林”和绿色通道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杂果林,不断优化果品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林效益。全年共植树2.01万亩,新增杂果林5000亩。大力发展设施养殖、秸秆养殖和牧草养殖,建成了53个专业养殖村和3个养殖小区,新增奶山羊5000只、秦川肉牛3000头、奶牛4460头,奶牛存栏突破1万头。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引进涉农企业13户,较好地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深度开发,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工业效益逐步提升。坚持“一企一策”原则,对区属企业积极实施“退二进三”、资产重组、兼并破产等改革,加大技改力度,保持了企业稳定,企业逐步向效益型转变。全区工业总产值共完成61.7亿元,其中区级工业产值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年计划的10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2.42亿元,其中区级完成4.71亿元,同比增长14.1%。
             ——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所占经济份额不断增加。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200户,总户数达到4514户,新增私营企业56户,总户数达到260户。特别是以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成功引进竹园村火锅、小六汤包、大清花饺、晶海鲍翅、阳光丽都、红都、晶爱、真草堂、养生堂等一大批餐饮娱乐服务名店,全区餐饮娱乐累计门店已达650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纳税820多万元,形成了以新兴南路、人民东路、抗战路、民生东路为中心特色鲜明的环型餐饮娱乐功能区,在全市乃至周边地市形成一定影响,渭城餐饮名牌日趋显现。区民营科技产业基地新引进项目8个,入驻企业达50多家,已建成投产24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年创税收超过1000万元。航空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动工,已进入开发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区属经济总量的50%以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税收征管不断加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狠抓税源普查、清缴欠税、社会化征管、税务稽查和非税收入五个重点,确保了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37.5%。其中区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年计划的104.9%。17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3.81亿元,占年计划的105%,咸阳佳元购物商城、圣凯罗洗浴中心等8个项目已经竣工,文化大厦、方迪大厦等7个项目达到计划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1449万元,新打机井32眼,新建和修复抽水站各1座,衬砌渠道26.35公里,铺设暗管27.9公里,平整土地850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180亩,改善灌溉面积7850亩;完成河堤改造10公里。向省市上报国债、以工代赈、水毁工程修复等项目16个,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1706万元。城市改造先后实施了东道巷、清泰街、火车站、北门口、民院什字等区域的开发改造,新拆迁面积80亩,签约资金达2.64亿元,以安国寺为主的明清城改造已开始实施。交通道路建设投资3100多万元,改建了咸高路,全线贯通了河堤路,实施了人民东路、金旭大道、新兴南路的亮化美化工程,新修区级道路30多公里、村级水泥路18.6公里。机场高速公路违法广告牌拆除工作受到省政府的表扬。重视发挥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重新修编了镇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687万元,小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3、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崭新步伐。信息化建设共投资385多万元,建成了渭城门户网站和区、镇、村三级公务网络大平台,率先采用了BS结构办公自动化系统,CAD、远程医疗、指纹验证、数字监控等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全方位开展,三次产业的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电子商务初见成效,初步构建起由“三网一库”组成的“数字渭城”底层框架。
            4、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经济强区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先后组团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叩门招商,取得可喜成绩,并获得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一等奖。全年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04项,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个,总投资35.79亿元,到位资金10.11亿元,续建项目新增到位资金5.19亿元,全区累计总到位资金15.3亿元。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199.24万元。
            5、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同比增加5.7%,净增1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39元,比上年增长10.6%;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得到有效落实,城市低保对象达到7538户20985人,累计发放保障金952万元,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下拨救灾救济款30.7万元,各种救灾物品1700多件(套)。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安排就业和再就业岗位3480个,劳务输出15159人次,创收1.06亿元。
            6、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广泛开展了各类文明创建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教育“两基”复验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三结合”、综合服务改革初见成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6‰。荣获了全国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环卫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全省首家设立“环卫工人节”,为全区清扫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引入市场机制,创建了垃圾清运和清扫公司,城市保洁进入了长效管理的新阶段,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救济送温暖活动,扎实搞好灾后重建工作,确保了受灾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7、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区工作步入新阶段。深入推行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区、镇两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吸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的意见。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24件、政协委员提案46件,涉及24个部门,全部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办复率达100%。受理群众来信90件、来访1690人次。“四五”普法深入开展,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8、反腐倡廉、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案件71件,给予政纪处分34人,其它处理35人,挽回经济损失74.53万元。治理“三乱”、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取得明显成效,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拉网式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开展各种“严打”和专项斗争,刑事犯罪率明显降低,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另外,民政、审计、统计、人事、残联、物价、工商、技术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03年我区国民经济在非典疫情、洪涝灾害的双重压力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39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区政府清醒地看到,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一是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例相对偏低,非公经济对全区的贡献份额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优势产业规模效应依然不够突出,缺乏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刚性支出增长加快,收支平衡的压力依然很大。三是投资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三乱”问题在个别区域和部门还有所表现,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对此,区政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和“三步走”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围绕一个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住两个关键(加快发展、团结稳定),突出三个重点(农居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稳定),加快“四化一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招商引资),强化六项措施(壮大非公经济、发展劳务输出、实施项目带动、构建发展载体、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奋力夺取建设经济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总体要求是: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加压紧逼,跨越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6.02亿元,增长13.5%,力争达到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6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14.4%;工业总产值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区级工业产值完成38.62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63亿元,其中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42亿元,增长15%);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60.5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851万元,比市政府下达2003年计划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8元,增长4.6%,力争达到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83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3亿元,增长22%(其中区级14.56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30%);人口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区政府今年将重点强化六项措施:
           一是扩张总量,强势推进非公经济。始终把非公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和重要经济板块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内涵,培育基地,壮大整体”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倾力扶持,优化环境,公平待遇,使我区的非公经济在面上再启动,在点上快扩张,真正成为强区经济、富民经济。
           二是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劳务平台,健全输出网络,提升输出层次,扩大输出总量,走出一条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多元化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培训、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路子,把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新理念,靠项目来发挥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推动发展。倾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千方百计跑项目,持之以恒引项目,排除万难争项目,迅速集聚加快发展的能量和后劲。
            四是整合优势,精心构建发展载体。积极依托我区现有的“四大基地”,采取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的方式,大力培育新产业,孵化新成果,形成新布局,争创新优势,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构筑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使“四大基地”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
            五是统筹协调,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依托市场竞争导向,创新发展机制,以特色创优势,以规模求效益,以品牌谋发展。
        六是综合治理,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努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贯彻行政许可,减少行政审批,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三乱”,为经济发展营造优质、透明、高效、廉洁的投资环境。
            面对今年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将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区域化”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果品种植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养殖示范小区建设,调优调强果、畜、菜三大产业。全年6镇及渭阳办各建成3个以上以果、畜、菜为主的示范点(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力争与杨陵的各项合作取得大的突破。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使农产品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大力扶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汉陵农牧、郁园苗木、康华乳品等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能直接加工消化本地农产品的涉农企业,逐步形成以农户为基础、大户为示范、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全年6镇及渭阳办各新发展涉农企业2户。
            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渭河水毁修复工程,投资260多万元精心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努力实现农民减负增收。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民减负监督管理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视抓好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强力推进工业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不断强化工业基础。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思路,对辖区中、省、市企业一手抓挖掘潜力,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一手抓招商引资,充分调动企业招商积极性,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对本区企业一手抓存量,深化改革,国退民进,强化管理,提升内涵,增强企业活力;一手抓增量,外引内联,扩张外延,上大项目,新建一批企业群,迅速提高我区工业经济总量。
            狠抓“四大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支撑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入驻。今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要进一步扩大调整规模,积极引进涉农企业,建成10个以果、畜、菜为主的产业化示范点;民营科技产业基地要以招大商为重点,新引进大项目6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不少于2个;空港产业基地要重点搞好东西主干道建设,力争在引进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五陵塬旅游产业基地要在搞好规划设计的同时,积极做好观光旅游、生态农业项目的引进。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500户,私营企业100户。到今年年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属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一要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均可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二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不折不扣地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开辟办事程序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方便。坚决治理“三乱”,认真落实区级领导包联制度,多渠道、全方位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
            加快国资企业改革步伐。以产权置换为主要内容,以国有退出为主要形式,以妥善安置职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全面搞好区属国资企业改革工作。重点对经贸、城建、供销、交通四大系统企业,因企制宜,一企一策,该破产的破产、该拍卖的拍卖、该重组的重组、该兼并的兼并,在今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区属国资企业二次改革。
           (三)全面加快城镇化,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经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新路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新格局,增强城镇建设的活力。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继续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联合开发,区域突破”的总要求,重点抓好清泰街华泰城市广场、东道巷胜利小区、火车站二运司等项目建设。搞好北门口东南角和东北角、民院什字西北角、清泰街东区、永绥街西区等区域的拆迁改造工作。大力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认真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加速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功能优势,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涉农企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枢纽和农业产业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新办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突出抓好区、镇、村三级路网和水、电、通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严格按照修编后的村镇规划,抓好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信息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加强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区级和镇办、部门的两级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全面完成区级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政务部门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区办公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整合信息资源,包装宣传渭城,提高渭城的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宽带网及全区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建设,努力构筑上联国内外,下联村、组、社区的信息服务交互平台体系。全面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争取实现新建楼宇光纤到楼、已建小区宽带到户。
            加速信息产业发展。结合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通信、网络、软件等信息产业企业入驻我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五)倾力实施全民招商,再掀招商引资新高潮。
            牢固树立“借力发展”的思想,集全民之智,举全区之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强度,做到用三分之二的力量和时间抓招商,全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今年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要达到22亿元,到位资金15亿元。
            创新招商方式。坚持集中推介与分散招商相结合,积极采用网上招商、委托中介机构、驻外机构招商等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招商形式,规范招商行为,降低招商成本,扩大招商规模。坚持以企业招商为主,充分发挥驻区中、省、市企业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注入渭城、项目落户渭城。
            狠抓项目落实。对所有招商合同项目要分类排队,责任到人,全程协调解决项目落实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奖优罚劣。
            优化投资环境。认真推行项目代办制、首问负责制和“一条龙”服务,加大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行风评议,对损害环境的人和事予以严肃查处。把诚信服务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点来抓,努力营造全社会招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渭城成为吸引更多客商投资的“洼地”。
           (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扩张经济总量。
            坚持以结构优化升级、群众和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就业安置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全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突出特色,打造渭城餐饮娱乐品牌。继续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广泛招商,加大对国内外驰名餐饮娱乐品牌的引进力度,做大做强我区餐饮娱乐服务业。年内使新兴路、人民东路、抗战路、民生路成为咸阳街区最亮、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餐饮娱乐区,形成“渭城餐饮娱乐”的优势品牌。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质量、数量上的双提高。大力构筑劳务输出平台,建立“渭城劳务就业超市”,实现劳务输出与就业安置的企业化运作,不断增加劳务输出与就业安置对农居民收入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全年劳务输出达到2万人次,其中新输出外地协议工2000人。
            发挥优势,发展壮大旅游经济。加快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突出抓好沿五陵塬、周秦汉唐旅游精品线路的包装、宣传和推广,力争把周陵、唐顺陵、秦遗址等知名景点纳入全省旅游线路和旅游经济圈。认真搞好旅游黄金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改善旅游环境和设施,提升旅游品位。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和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吸引国内外投资商和社会各方参与我区文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努力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把政府投资、社会筹资、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完善投融资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资体系。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区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30%。建设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7.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个,分别是土地治理及堤防加固工程和朝阳六路建设;产业化项目5个,分别是油田压裂酸化助剂生产线、海达医疗生产基地、市公交公司东郊车场、丰泽纸箱包装生产线、农业示范基地;经营性项目10个,分别是华泰城市广场、西亚大厦、嘉伟大厦、高层商贸楼、水岸名居大厦、亮马河国际公寓、阳光大厦、华宇大厦、西部农机汽车商城、咸阳果品蔬菜交易市场。
        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抓住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向西部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机遇 ,主动出击,全力以赴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的资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项目和产权吸引外来资金,以存量换增量,激活社会投资,同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加强项目管理和储备。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完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继续实行区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责任制,严厉查处一切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人和事,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围绕“西咸经济一体化”和“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搞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和衔接工作,力争在项目争取和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八)积极做好财政工作,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狠抓财源建设。将2004年确定为“财源建设年”。坚持把财源建设与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就业安置等工作相结合,不断壮大我区财源基础。继续巩固现有财源,大力开拓工业型、效益型财源,突出抓好第三产业新型主体财源,积极开发以优势产业、土地和国有资产经营为重点的资源转化型财源和以增收节支为主的替代型财源,把财源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力抓好区镇两级梯级财源建设,力争在2—3年内渭阳办、底张镇财政收入突破800万元,周陵、渭城、北杜、正阳、窑店五镇达到600万元,全区财政收入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大力组织收入。在继续抓好主体税种征收的同时,加大城区和农村地方税收社会化征管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坚决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税收流失。积极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加大对高增长和新开征税种的征收力度,促进税收均衡增长。
            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保稳定、保工资、保运转”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非生产性支出。巩固和完善工资统发和教师工资发放“两统一专”制度,确保全年不发生新的工资拖欠。
        深化财政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加快“金财工程”实施步伐,逐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坚决实行收支脱钩,收缴分离,严控非税收入,实行综合预算。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办法,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九)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两个确保”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和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不断深化五大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可靠稳定的基金筹措和管理机制。切实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在新增财力中列出一定资金,专门解决部分干部职工因体制而造成的工资待遇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纳入低保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的新路子,使农村群众逐步实现老有所养。
            深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抓好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不断完善再就业平台体系,优先解决大龄、特困、双职工下岗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坚决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就业方式多样化。
            认真做好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妥善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生活,适时开展各种送温暖活动,及时将救助慰问款物发放到灾困群众手中。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公益事业,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切实关心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层层落实保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切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继续深化与邪教组织的斗争。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类暴力、涉毒犯罪和盗窃、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黑恶势力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工作制”,建立健全多方位防控新机制,形成全面覆盖的立体治安防范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堵漏除患,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突出“三德”教育,在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各个层面,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激发调动全区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认真实施“科教兴渭”战略,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普及活动,狠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科技企业。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步伐,年内完成滨河学校主体工程。加大教育强镇创建力度,重点抓好渭城、窑店、北杜、底张四镇市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探索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职工教育新途径,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重视城乡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切实抓好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强食品卫生、医疗机构整顿工作,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和音像市场的管理力度,积极拓展多种文化领域,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全区体育竞技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工作。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深化优质服务,努力提高全区计划生育水平。认真搞好国土资源整治和土地综合利用,努力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全力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渭城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廉洁型、诚信型政府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建设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新型政府,把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建设学习型政府,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执政水平。 坚持与时俱进,大兴学习之风,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把学习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同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熟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加强调研,创新工作,不断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切实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把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融入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做到深怀爱民之心,多察贫民之苦,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实办利民之事。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干部帮扶责任制和“民情日记”制,时刻关心困难和弱势群体生活,切实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三)建设落实型政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政府工作快捷落实机制,使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牢固树立强烈的落实意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调查研究、督促落实、解决问题、指导和推动工作上来。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靠前指挥在一线,埋头苦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塑造形象在一线”。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建立舆论监督、社会投诉、过失追究、引咎辞职制度,促进政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把狠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措施,不断创新落实机制,夯实责任,把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和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逐一落到实处,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全区人民的信任。
            (四)建设廉洁型政府,不断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坚决反对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把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专门机关监督结合起来,加强教育,规范行为,实行多种形式的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力求从源头、机制和制度上预防和消除腐败现象,努力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养浩然正气,筑拒腐长城,做人民公仆,让人民代表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五)建设诚信型政府,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强化诚信观念,规范政府行为,政府班子每一位成员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能,坚决杜绝滥用职权,努力建设政府“诚信”形象。要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以法规促“诚信”。要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定期强化执法培训,不断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全面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强化监督责任,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确保政令畅通。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和政权建设。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各位代表,渭城正处在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区政府的责任重大而光荣,任重而道远。全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加压紧逼,跨越发展,为实现建设经济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