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116104020160155571/2022-0043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咸渭政发〔2020〕10号 | 发布机构 | 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 |
公开日期 | 2020-06-10 | 有效性 | |
主题词 |
图解: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推进“十四五”气象服务 保障渭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咸渭政发〔2020〕10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全面提升“十四五”气象服务保障渭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区为目标,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面向服务渭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以服务“五个区”建设为抓手,全力保障“十四五”渭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趋利”作用,围绕渭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个区”建设需求,统筹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气象保障综合效益。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气象事业统筹协调机制,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气象强区建设。统筹推进城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全覆盖、无盲区。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针对发展短板,着眼服务需求,聚焦气象应用关键技术,强化智慧渭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建成满足渭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智慧气象应用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平台智能、开放共享、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业务体系。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半径提高到1km,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由81%提高到8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时效提升到60分钟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2分以上。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五个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着增强。
二、重点工程
(一)渭城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1.强化面向生态服务需求的专业气象观测。开展天气现象智能识别系统建设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完善综合观测产品体系,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达100米,水平分辨率达公里级。新建2套便携式应急自动气象站。优化地面观测自动化设备,布设2套温度雨量多传感器融合系统、2套视频智能天气现象仪、2套冻土自动观测仪、2套雪深自动观测仪。
2.提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服务能力。开展可视化的跨行业专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编制气象大数据需求清单和责任清单,不断拓展数据获取渠道,完善数据产品供给体系。建设气象业务微服务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简化部署、在线扩展、监控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建成智慧轻盈、动态弹性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强化以数据为链条的系统整合和流程优化,推动业务集约化发展,推进业务向“云+端”应用及共建、共享的新业态升级。
3.系统构建气象网络安全和运维体系。完善气象部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安全事件协同处置能力,构建起主动防控、共治共用的网络安全体系。增强运维技术支撑能力,建立健全气象信息运维体系。构建气象信息综合可视化监控体系,实现气象装备全生命周期集约化、信息化管理和监控运维的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
(二)渭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1.开展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和生态气候资源评估。运用市级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开展生态植被、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干旱、城市热岛、雾霾等的智能化监测和评估。开展避暑、休闲、康养、宜居等生态气候资源评估,开展重点地区气候承载力评估,开展“气候宜居城市”等国家级气候品牌创建。开展航道对环境因子需求影响分析评估。
2.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丰富监测数据及决策服务产品,建立区级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平台,联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综合分析会商。加强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评估能力建设,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强化大气污染气象成因解析,开展污染气象贡献率以及臭氧污染气象成因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提高渭城大气污染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水平。
(三)渭城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
1.建设现代服务业气象服务系统。基于“气象+大数据”平台,围绕城市运行高影响行业对服务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应用场景等的需求,开展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需求分析,建设行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与融合等方法,构建城市运行高影响行业气象服务核心技术体系,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模型和评估技术,建立旅游、电力、物流、航空等城市运行高影响行业气象服务系统,为高影响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
2.建设智慧气象公众服务系统。对接“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公众用户行为感知与分析、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服务信息精准推送等功能。开展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不同用户行为的场景气象服务设计,研发基于场景的图形、图像、智能语音交互气象服务产品。开展面向任意位置的预报产品生成技术研究,应用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推进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与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等渠道的对接,实现精细化预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实时提醒、按需推送、靶向发布和传播。
3.建设枢纽经济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在辖区国省干线特殊路段建设3套道路交通智能气象监测站,对能见度、强降水、路面结冰等进行自动监测,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恶劣天气影响路段识别、受气象影响交通事故风险预测的业务服务能力。开展时空分辨率分别达到1小时和3公里的公路行车气象指数等级预报、高速路面温度预报、片雾预报、强风等级预报,实现交通气象灾害自动识别、精准预警、产品制作及靶向发布,开启面向高速公路每一名执勤交警和驾驶人员的直通式服务。开展高速公路重点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预报,建立高速公路天气风险管控服务平台,实现实时天气风险通知及辅助交警应急处置。
(四)渭城自然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1.提升防灾减灾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
建设智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系统。依托中省市智能网格和短临预警系统,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建立0—10天时空分辨率为1—3h、3km无缝隙、精准化、多要素、全覆盖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灾害天气智能预警、产品智能生产、智能预报云端共享、产品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智能管理等业务功能,建立省市县一体化业务流程。实现多时间尺度的气象要素、重要天气过程、气候事件预测结果的可视化智能动态集成,实时检验订正服务产品,建立精细到街道社区的气候趋势客观定量预测业务。
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智慧应用系统。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六个一”能力建设。按照“递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跟进式服务”的思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实现暴雨、冰雹、地质灾害、内涝等灾害的智能监测、影响预报、靶向预警,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风险防范、救援服务水平。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害风险调查、风险评估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
2.提高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建设市县一体化预警大数据云平台。建立统一技术构架、互联互通的数据环境,具备基础数据、部门行业数据、风险数据、监测数据、灾害数据等预警大数据资源管理及分析处理能力,形成种类齐全、序列完整、质量可靠、实时更新的预警大数据资源,提供“数算一体”的平台化服务,以微服务的架构向全区部门、街办、社区提供服务。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成与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二期)对接,构建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智能感知用户和突发事件位置信息,并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快速推送预警信息。利用云短信发布、融媒体推送和北斗预警发布等新技术,拓宽预警短信、预警微信、预警视频等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推进与国家和省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升预警精准发布能力。
(五)渭城基层台站强基工程
1.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围绕渭城“五个区”重点服务对象的“直通式”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业务流程,开展能见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质量(AQI)等业务预报预警服务。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融入区级融媒体中心,拓展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推进集约化、智慧型、开放式融媒体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5种以上的公众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实现气象信息街道、社区责任人覆盖率100%。预警信息短信登记用户达本行政区域手机用户的10%以上。气象微信、微博关注量达2000以上,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平均每周达500人次以上。
2.加强基础业务能力建设
加强综合观测能力建设。以“监测精密”为根本遵循,结合地域特点,针对性的完善气象观测网及观测项目,提高气象灾害频发地区以及重点区域的观测密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观测机制,通过自建、共享等模式,发展旅游、交通和生态环境等不同行业的专业气象观测。建设技术装备运维保障体系,组建专业设备维护团队。建设高清实景监控系统。观测装备稳定运行,国家级自动站业务可用性≥98.5%,国家级常规站业务可用性≥96%。
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以“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根本遵循,强化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建设,重点强化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强化风险预警和基于影响的专业化预报服务。制作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天气预报。开展中短期、延伸期网格预报产品和气候预测产品在业务服务的应用。建立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灾害联防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
3.加强事业发展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开展省市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试验、评估和二次开发改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结合渭城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开展1—2项本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方法研究,实施评估检验和本地预报规律性分析等基础研究业务。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气象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到上级单位交流、项目培养、关键岗位锻炼、鼓励学历提升等措施,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加强综合业务技术带头人培养力度和高工的培养,实现至少有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人入选区气象局骨干人才,大气科学类专业(含在职专业培训)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0%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0%以上。
4.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保障事业发展经费。优化财政保障结构,科学合理划分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争取中央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地方财政稳定保障机制,构建地方财政稳定保障的新格局。
提升台站综合能力。统筹中央和地方投资安排,加快推进台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台站综合环境凸显“形神兼备”,按照“现代、绿色、便利、干净、整洁”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台站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15kw自启动发电机到位运行,业务服务用网络带宽提升到100M,业务技术等各类用房总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和考核等重大问题,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气象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应急、交通、交警、农业农村、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化合作,支持全区气象事业发展。
(二) 加大投入力度。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足额落实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统筹安排财政预算。
(三) 加强队伍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区级干部培训计划,将气象科技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选拔培养对象。依托辖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强业务骨干培训,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四)严格考核评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各街办和各相关部门推进气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推进气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对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和督办,确保取得实效。
咸阳市365bet足球官方开户网_365老玩家入口_365bet体育投注人民政府
2020年6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